9月9日,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在上海历史博物馆举办的《胜利属于人民——新四军抗战专题展》开幕式上,以纪实小说《掩不住的阳光》为蓝本打造的情景剧上演,引发观众对这部红色经典及背后历史的广泛关注。9月14日下午,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再办寻找《掩不住的阳光》红色经典阅读会,乔信明将军的孙女乔争月现场分享小说创作历程与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带领听众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掩不住的阳光》由乔信明将军与夫人于玲共同创作,是一部带有自传体色彩的纪实小说,主人公赵天明原型即为乔信明本人。小说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被俘同志的狱中斗争为主线,还原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先遣队北上途中遭国民党军队伏击,师参谋长赵天明等同志被捕后,在狱中见证方志敏不畏威逼利诱、英勇就义的革命气节,并在其领导下成立秘密党支部开展斗争,最终冲破封锁重返抗日战场。作为方志敏生命最后岁月的亲历者,作者以纪实笔触再现了当年的历史画卷。
乔信明曾担任方志敏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20师参谋长,亲身参与并见证方志敏狱中斗争;于玲从名校毕业后投身革命,成为新四军战士。这部作品既记录了惊心动魄的狱中抗争,更传递出革命先辈英勇奋斗、坚贞不屈的精神内核,让读者感悟坚定理想信念与血脉相承的红色记忆。该书于2011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3年10月12日,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青浦福寿园举行纪念新四军成立76周年暨陈毅元帅夫妇雕像落成仪式,陈毅元帅子女及北京市新四军研究会代表出席。乔信明将军之子乔泰阳特地将《掩不住的阳光》赠予刘苏闽。刘苏闽阅读后,联想到父亲讲述的闽北红军战斗历程,感慨万千。其祖辈为红军时期烈士,父亲则是闽北红军独立师老战士,曾参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历史渊源显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与闽北根据地联系深厚。1930年7月,闽北根据地与赣东北根据地合并,成为闽浙赣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同年10月,1500余名闽北红军编入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开启并肩作战历程。1931年4月,方志敏率红10军首次入闽作战,与闽北红军独立团协同作战11次且全胜,为闽北苏区恢复巩固奠定关键基础,还留下特务营、机枪连及大批缴获武器,强化了闽北红军力量。1932年9月,红10军第二次入闽作战,歼敌3个团、俘敌6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物资,此后闽北红军独立团扩编为3000余人的独立师。
1933年10月,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红7军团,闽北红军独立师及赤警师1800余人编入军团第20师。1934年7月,红7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从中央苏区出发,经闽北苏区作战一个多月,获当地群众大力支援。同年11月,先遣队与闽浙赣苏区红10军等合编为红10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继续执行北上抗日任务。1935年1月,红10军团在怀玉山遭数万国民党军围攻,弹尽粮绝后战斗失利,众多指战员壮烈牺牲。
90年岁月流转,《掩不住的阳光》的出版再现了方志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先遣队指战员的战斗历程,留下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传承革命精神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把先辈英雄故事讲给大家、讲给年轻一代,激励人们跟党走、为美好生活奋斗。这一嘱托激励着革命后代继承遗志,深耕党和军队光荣历史研究,传承红色基因,以实际行动践行“红色传承永远在路上”的信念。
配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